《理路》徵稿 / GD CALL FOR PAPER (2007/2/5)

《理路》月評是一份從事治理研究的期刊,竭誠歡迎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中對治理研究有興趣的朋友,共同參與知識共享、概念共創的行列。來稿文章請恪守學術規範,內文若有引述或轉註文獻,請依照一般學術期刊格式處理,並在文末附上參考文獻。網路資料請於註腳處引述其網址與瀏覽日期。 投稿《理路》月評的文章可分為「專論」與「評介」兩種形式,亦歡迎讀者踴躍來信提供各類建議或批評指正。符合專文內容者,文長約以3,000字之內為佳;書評、文評或知識引介則以2,000字之內為佳;特稿、對話論壇與來信批評則不限字數。投稿文章請另附中英文題目、三個以上的中英文關鍵詞、以及三十字之內的中英文提要,並附上作者主要學歷或職稱。《理路》編輯委員會力求尊重原稿件內容,唯保留來文刊登刪改權。 《理路》編輯委員會 2007/2/5

2007年4月5日

誰在治理?

當人們身陷社會危機時,當你我面臨各種困境時,或者當天災巨變降臨的那一瞬間,我們立即會想到誰能提供最即時、最充分的協助,或者,誰在治理?誰能帶我們走出困境、掙脫各種危難?

在過去,國家與政府似乎是唯一能維繫秩序、從事資源配置與傳遞公共服務的主要行為者。然而,在當代社會,除了政府之外,猶如私部門(市場)、各式各樣的制度規範、媒體(第四權)等行為者,都將涉入日趨多元、複雜的互動治理過程。就連位於社會基層的人民,也都在民主化過程中,被賦予參與公共治理的責任與權利。換言之,人們對於「誰在治理?」之類的疑問,在當代社會中已逐漸轉換成「誰能參與治理?」、「如何參與治理?」等實踐層次的期待。

就此,本期《理路》收錄了三篇專文,以及一篇由《理路》編輯委員會整理的新知引介。三篇專文各探討不同的行為者如何在各樣議題中發展特殊的治理邏輯與實踐策略。其中,楊文就新加坡反恐安全議題的治理方式進行初步分析,並反思台灣可繼之參考的策略方針。邱文主要探討治理概念與後極權政體間的內在矛盾,以上海的居委會為例,分析經改後的中國所展現出的新治理風貌與其矛盾。張文則延續其在創刊號中對KUSO現象的討論,提醒廣告實踐者應該正視KUSO情境所帶來的潮流,並提供相關策略反思。本期最後收錄的引介專文,大致摘錄了TIME雜誌提供的51種對抗全球暖化的路數。從國家、社區、媒體到個人,從反恐、社會、廣告到環境,我們殷切期盼能從更為多元的視角,反省治理的要義,以激盪出更豐富的迴響與討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