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路》徵稿 / GD CALL FOR PAPER (2007/2/5)

《理路》月評是一份從事治理研究的期刊,竭誠歡迎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中對治理研究有興趣的朋友,共同參與知識共享、概念共創的行列。來稿文章請恪守學術規範,內文若有引述或轉註文獻,請依照一般學術期刊格式處理,並在文末附上參考文獻。網路資料請於註腳處引述其網址與瀏覽日期。 投稿《理路》月評的文章可分為「專論」與「評介」兩種形式,亦歡迎讀者踴躍來信提供各類建議或批評指正。符合專文內容者,文長約以3,000字之內為佳;書評、文評或知識引介則以2,000字之內為佳;特稿、對話論壇與來信批評則不限字數。投稿文章請另附中英文題目、三個以上的中英文關鍵詞、以及三十字之內的中英文提要,並附上作者主要學歷或職稱。《理路》編輯委員會力求尊重原稿件內容,唯保留來文刊登刪改權。 《理路》編輯委員會 2007/2/5

2007年8月5日

昂首尋找治理的理想國

邁入第七期的《理路》,自草創之初,由幾位各知識領域的學生朋友們,抱持著對治理知識的認同,稟持著以治理知識讓世界更美的理想,因此即便在忙碌的研究工作,每每到截稿前,同志們便暫時忘了現實生活中該自尋謀生的念頭,無私地貢獻一己之力。《理路》如今已逐步走上自己的治理之路,逐步踏上正軌,並開始有了些許改變,就是在這個以學生宿舍充當的《理路》編輯室牆面之上,除了源源不絕的帳單,還多了一副愛因斯坦的海報。

此海報是研究員楊昊,今年參與瑞士國際學生論文發表,自聯合國難民總署(UNHCR)蒐羅而得。在這張海報之上,僅有簡單的構圖,是愛因斯坦的大頭照,以其全白的亂髮、典型的多皺紋微笑的形象,置身於全黑的背景之上。而海報之上陪伴愛因斯坦的,除了UNHCR簡介外,還有引人注目的幾行白色字樣,寫著:“A bundle of belongings isn’t the only thing a refugee brings to his new country…Einstein was a refugee”,幽默又發人省思。

眾所周知的,愛因斯坦的偉大,除了基於他在科學領域的貢獻之外,另外他令人景仰的是,他肯為公益努力,包括:1914年的《告歐洲人民書》、1930年《全世界裁軍宣言》、1955年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愛因斯坦公開簽署各宣言以此一再向世人闡揚和平、反戰的一貫立場。雖然愛因斯坦一生埋首於他的偉大科學研究,但在面對公益之事、難民的議題,他也不吝於將研究工作暫時放下,昂起首、提醒世人,這樣的精神是對《理路》的鼓舞,也提醒我們:在精神上,我們都是難民,除非我們找到我們的理想國,一個治理完備的國度。

就此,本期《理路》收錄兩篇新知引介,分別介紹UNDP與TEAN兩個非營利組織,以及關於腦力激盪過程中的溝通問題的探討,另外一篇來自國外友人的交流文章,延續了上一期對參與St. Gallen Symposium的回顧與感想。在專論的部分,本期收錄兩篇關於公益實踐的文章。首先在「非政府治理網絡的建構」中,楊文提及近年來各種第三部門透過協力協作的網絡建立,為消彌貧窮、強化社會福利、人權與人道干預、環境保護、和平教育等議題上持續努力,展露出了「沒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的另一種風貌。該文初步梳理了由非政府組織從事推動善治(good governance)願景的過程,回顧了ASHOKA基金會如何透過建立網絡(networking)、發起社會運動等方式,來推動社會改革的方式。第二篇專文「私部門插足公領域」,張文則從行銷學的視角,觀察晚近私部門在公益活動上的努力,所為何來?並探討當以公益為名的公益行銷逐漸被許多企業採用的蓬勃情況,是否真的為私部門創造出公益與私利雙贏的經營模式?而當此模式日漸盛行,是否又帶來公益倡導上的爭議?***

● 請按此下載本期《理路》。

沒有留言: